剧本工坊导师张冀专访丨电影让我们不淡漠

时间:2022-01-28

剧本工坊导师张冀专访丨电影让我们不淡漠


微信图片_20220209122031.png


保有对真实

坚持


Q:您怎么看待青年创作者从个人真实经历出发进行创作?


A:我很喜欢青年创作者用个人真实经历做创作的底本,这是他们最宝贵的能量。同时,保有对真实的坚持,并不是要排斥别的艺术观点或者技术方式,应该兼容并蓄。创作时的交流很重要,不见得一定要说服对方,或者让对方站到我们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到有人跟我们想法不一样,也会让我们更明确坚持的方向,很有益处。我觉得,创作者越尊重自己原有的创作精神,尊重自己脚下的那片土地,反而能看到更远的天空。



还原

创造


Q:针对青年导演们写实题材的创作,您有什么建议吗?


A:创作写实题材一定是先还原再创造。比如,想做一瓶矿泉水,不要加料,还原就好了。编剧和导演都要尽量去了解所写的人和环境,不断地深入采访,从而获得最真实的体验。这些体验在创作初期不会显现,但随着创作的深入,一定会呈现出令人惊喜的地方。创作中不要着急,不要硬来。这种天然去雕饰的东西首先是一种创作的自觉性,锻炼这种自觉性需要多写,只有多写才知道创作的自觉在哪里。


要永远相信生活。做写实题材,人与人的交流是不可取代的。比如,只有到了那个土地上,深夜看见一帮女工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她们劳作后的神情会刻在你的脑子里。这是真正对创作有益的东西。



微信图片_20220127180247.jpg




电影让我们

淡漠


Q:您担任编剧的电影《亲爱的》原型之一孙海洋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并在网络受到了热切的关注。您作为创作者,如何看待电影产生的社会价值? 


A:有一句话说,人最大的不自由,就是对他人的淡漠。创作者不管是写自己,还是写这个世界,都不能对别人淡漠。创作《亲爱的》,接触到这个群体以后,我觉得应该让观众看见他们是这么生活的。他们碰到困难和障碍,但他们没有留在家里,他们在奔忙、奋斗,同时他们也会宽慰自己。面对生活的某种启示,他们没有放弃。我被他们感动,也把这种感动放在我的创作中,希望能感动尽可能多的人。对我来说,《亲爱的》比较特别,故事没有随放映的结束消失,故事外的真实仍然在延展。这对于创作者来说是很大的幸福。


电影有一个迷人之处就是让我们了解平常看不到的群体的生活。电影是有窥视机制的,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些人,特别是边缘群体是怎么生活的。通过观看他们的生活,我们也找到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智慧。



冰山下捞出

尽可能多真相


Q:您创作的作品,比如《中国合伙人》《夺冠》,都是有原型人物的。在人物传记类型的创作中,怎么处理真实人物和故事改编的关系?


A:一个生动的、奋斗的原型人物,对于编剧来说是最好的、最吸引我们的创作来源。一般来说,精彩的人物都是奋斗型的,哪怕表面上放弃跟这个世界对话,内在还是在跟这个世界抗争。这些人物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蓝本,不过创作时也容易被原型人物限制住。这仍然是有悖论的,既要依赖原型,又要讲出创作者眼中的人。否则,观众去看新闻、传记就行了。观众为什么要看电影?这是我们创作者要回答的问题,传记片的挑战也在这里。


人物传记片的创作,要深入分析人物。相比较而言,剧情片的故事结构跟主题更重要,而传记片要解决以下核心问题:为什么这个人会成为今天这样的人?为什么他/她能做成这件事,而我们做不到?除了戏剧逻辑,还需要心理逻辑,以及对原生家庭、性别身份等更复杂体系的分析。传记片的创作要深入,去冰山下捞出尽可能多的真相。




对观众不迎合

了解尊重



Q:有一些媒体把您参与创作的电影《夺冠》和《我和我的祖国》,叫作“新主流电影”,您觉得这是中国电影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向吗?


A:是的,“新主流电影”顺应了观众的需求。观众现在渴望看这种大背景、大故事、大题材。而且,不同于以往的主旋律,在这种大背景、大故事中,主视觉是普通人。普通人会让观众带入,我们就是时代中的一份子,时代改变了我们,我们也在改变这个时代。“新主流电影”的核心价值就是“大”与“普通”的结合。“新主流电影”目前处在高速发展时期,这种发展迎合了观众的变化,呼应了观众对这类题材的呼唤。电影的题材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不能去迎合观众,但我们要了解和尊重观众。




学会倾听

的同时也会

越来越坚定



Q:创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对于青年导演、编剧等新人来说,如何调整创作心态?您有什么心得分享吗?


A:不要怕失败,失败很正常,自己要有心理建设。电影是个非常容易失败的事情。你年轻的时候容易失败,功成名就后也很容易失败。而年轻时候的失败,相对更好调整。创作者也并不以一部电影论成败,一部电影仅仅是一部电影而已,创作生涯可以很长。此外,电影是一个团队的工作,大家要互相吸取经验,兼容并蓄。电影创作是有核心的,但团队工作也是它的魅力之一。做一个倾听者,会更容易摆脱惶恐的情绪。学会倾听的同时也会越来越坚定。



微信图片_20220127173507.jpg



创作本身

就是一种习惯




Q:您觉得,青年创作者要保持哪些好的创作习惯呢? 


A:创作本身就是一种习惯,创作也是取决于习惯的。首先,每天都得写,哪怕只能写一个小时。写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此外,在创作写实的题材时,我每次创作前都会去见真实的人,去真实的环境中看他们,接触真实是我创作的开端。我建议所有的创作者,不管是做类型还是写实,都要做这样的准备。这种准备是长期的,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真实地去感受。创作者真实地生活时,跟大家是一样的,创作体现在还原之后的创造。




类型创作要培养

对变化的感知



Q:您的作品一直都是品质保证,尤其在类型创作上。针对类型片创作,您可以给青年导演们哪些建议呢?


A:青年导演的类型片创作成果已经逐渐显现,包括青葱这七年的努力,青年导演对类型片创作的认知不断提高。他们对电影的文化、系统,包括技术的认知都是非常好的。他们现在缺的是什么?类型的框架不变,但里面的东西在不断变化。类型片跟观众、跟时代、跟生活的变化息息相关,不要把类型固定在某一个层面或者维度上。这个变化怎么获知呢?我们要跟生活接触,跟人交流,感受生活中的人以及观众的变化。



讨论真理

不争对错



Q:如果选择跟青年导演合作,您看重青年导演的哪些素质?


A:我合作的都是相对成熟的导演,关于青年导演,我期待他们用新的观念、新的影像、新的方式来拍摄剧本。根据我实际接触到的情况,我觉得青年导演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合作中不像成熟的导演那么容易“放下”。在讨论中,青年导演相对更想通过话语来体现权利,而这容易成为阻碍交流的一个原因。遇到这种情况,我会等待,我们要讨论的是真理,是生活,不是谁对谁错。不要急于在事情中证明自己,我们证明这件事就行了。


改图鸭GIF.gif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