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专访丨《断·桥》需要再沉淀,需要再次被激活
2022-08-31
不同于同世代的其他导演,李玉的电影总是在一种躁动、迷惘与困惑的宣泄中,反衬着一种自由地表达以及对所表达的自由的向往。她的电影虽题材类型各异,但主题只有一个——“人”,其新作《断·桥》亦是如此。
《断·桥》虽是一部犯罪题材电影,但案件却并不复杂:影片以一座大桥垮塌事故开场,随之牵涉出了一桩命案,即女孩闻晓雨父亲的死亡案件,在背负命案的陌生男孩帮助下,真相浮出水面,杀父真凶正是父亲生前好友、她养父朱方正,女孩随后开始复仇。暌违多年,李玉导演在继《万物生长》《阳光劫匪》两部改编作品之后,再回到原创故事。但市场对于《断·桥》的反馈并未如预期,情节的设置也引发了一些讨论。日前,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就影片目前出现的争议和电影主题的表达与李玉导演进行了深入交流。


《断·桥》上映首日就因剧情设置而上热搜,为何主角不选择报警而私下调查?为何拿到证据以后还要去杀人报仇?男主的牺牲是否必要?
对于目前出现在网络上的质疑与说法,李玉表示自己都可以接受。“我挺喜欢看大家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而且我主要看偏负面的评价,看不同频的那些看法,我想知道他们是怎样理解这部电影的。”
李玉坦言,她的电影一直在挑战,她认为争议才是对一个电影真正的唤醒。《苹果》在上映之初也有颇多质疑之声,也有很多观众理解不了,有些观众回头发现,在这部作品里可以看到2008年的真实中国,发现那个年代一个底层人物的真实。“我觉得《断·桥》还需要再沉淀,需要再次被激活。”对李玉来说,一部已经尘封多年的作品,当它被再度提起讨论时,这部电影才再次被激活,这也是好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

有观众认为《断·桥》作为一个犯罪类型影片,导演没有让大家觉得报警的必要性,是导演的问题所在。对此,李玉并不否认。但李玉也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过,“犯罪”本身并不是她想表现的,《断·桥》表现的主题是人性的复杂。
因而李玉在《断·桥》中重在刻画人物形象及心理变化,闻晓雨、孟超、朱方正、甘小漾等角色的心理变化都有着非常完整缜密的线索脉络。人除了社会属性外,还有个人属性,这是犯罪心理学和标准心理学里探讨的很重要的一面,而李玉在《断·桥》里将它外化了出来。她说《断·桥》绝对不是一个误杀故事,它讲的是一个女性复仇故事,但不知为何,有些观众却不能接受。同样是讲述女性复仇的电影,《前程似锦的女孩》里女主的闺蜜因被性侵而自杀,给女主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影响,十几年后,她用自己身体的灭亡一步步达到了复仇的目的。但却没有观众反问为什么女主不报警?为什么要搭上自己得不偿失地去复仇?李玉感到困惑的点在于,“我以为在讲一个常识,但是没想到挑战了很多人的神经。”

李玉之前执导的电影,如《二次曝光》也是聚焦犯罪与边缘人格题材的非传统犯罪类型片,影片没有聚焦在案件本身,没有讲述案件的破解,也没有侧重推理与反转,仅有的悬疑也是心理悬疑的引入。
李玉由幻想切入到现实,用《苹果》揭露了来自于被扭曲的成长史及现实挤压下的焦虑挣扎,郁结了中国人沉重自虐的心理世界,与《断·桥》一样主要还是聚焦在“人”本身。

犯罪学理论的基本目的是找出导致犯罪的原因和辨别犯罪行为的征兆,分析人物的犯罪心理活动能够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变化。
李玉在《断·桥》中遵循了犯罪心理学中“真实性”“现实性”“社会性”的原则,深刻剖析了角色人物心理,深入挖掘了人性深层次的内容,以悲剧形式表现了人性善与恶的转化,批判了社会问题,赋予了《断·桥》颇具特色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

在李玉看来,女性在当下的社会环境里依旧处于弱势地位,目前普遍存在的职场性骚扰、生育焦虑、婚姻责任不对等问题,已然融入女性的日常生活,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女性对女性的打压,女性内心的自我矮化,这些隐性的现实问题也愈发变得严峻。
作为一位女性导演,李玉一直在其作品中关注女性面临的现实困境。到目前为止,李玉执导的影片并不算多,但每一部电影都以真实来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谱写了她们的生存状态。这种独特视角与表达方式,使得李玉区别于其他的女性导演。

闻晓雨妈妈(刘琳饰)
她作品中的女性叙事主题一脉相承,《断·桥》似乎因“犯罪”的标签才显得尤为特别。《断·桥》虽讲述了一个发生在2010年前后的犯罪故事,但影片呈现更多的还是当下语境中的女性困境,片中对女性群像的塑造也更为精准透彻。
主人公闻晓雨自不必说,全片都在围绕她的心理历程展开。李玉在现实生活中观察、调研了很多“官太太”,在此基础上塑造了朱方正的夫人张慧这个角色。张慧的戏份主要集中在家里,她一直营造出一种可以被忽略掉的状态,但其实她的内心是压抑的。一个官太太在家里练习八段锦,是因为她内心堆积的这些情绪与秘密需要一个出口。从端茶递水、递药这些小细节,以及面对各种访客的冷淡态度,面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淡定表情中,观众也可以窥到张慧冷淡的内心状态。她给朱方正递水时,用力放水杯的行为也能让观众感觉到她无处发泄生活烦躁的压抑。张慧这个角色所有行为的逻辑线索其实都有迹可循。

刘琳饰演的闻晓雨妈妈,也是一个很真实复杂的女性形象。站在道德高地的观众会觉得她对女儿晓雨显得不近人情,拿着前夫留下的财产重组家庭,过上幸福生活,对含冤而死的前夫不闻不问,对来邀请她出席葬礼的女儿态度异常。
但从她的抱怨中我们也能想到她作为一位女性的不易。从她的角度来看,丈夫与其他女人关系不清不楚,后来甚至抛弃妻女、不辞而别,她定然也因闻亮的“出轨”与“抛弃”而苦闷、不甘,痛苦万分。这就很容易理解她拒绝出席葬礼的决定,那段婚姻对她来说是道抹不去的伤疤,而闻晓雨的出现则一再提醒她那段伤疤的存在。她将房子卖掉,抛掉过去所有,重新组建家庭,大家心照不宣,默默将这段往事藏在心底。而闻晓雨恰如一个闯入者,打破了这份平静。所以闻晓雨妈妈会拒绝说“我不想去”,那一刻的她俨然是个女儿的角色,闻晓雨成了那个逼迫她出席的“妈妈”。

甘小漾 (曾美慧孜饰)
同是母亲,曾美慧孜饰演的甘小漾则更多表现出了女性为母则刚的一面。她是个爱穿红色衣服、性格外放,且纵情风月场所的女性。作为第三者,她明了包养她的男人并非良人,要不然怎会在她怀孕期间还带她去进行各种肮脏交易的酒场陪酒。她深知自己的境遇,但知道自己即将成为母亲的那一刻也不得不妥协,必须牺牲自己,保全女儿。
作为创作者的李玉经常被各种人与事触动,看《教父》时会因老教父在与孙子玩耍时去世而动容,也会被《波斯语课》《辛德勒的名单》里身处战争中的人们的悲惨遭遇触动到,但这些是对人类共通命运的触动。不可否认,因为女性的身份,“女性的命运确实更能触动我”,这也是《断·桥》对女性困境表现的透彻明晰的关键所在。

不同于商业电影导演,李玉有着自己的职业追求,“我不愿意拍那种像果汁或者安慰剂的电影”,“我希望我的影片带给观众一种被拳打到或者被针扎到的感觉”。她希望自己拍出来的电影能带给观众一些力量与思考,而不是依据大数据的测算精准地让观众哭与笑。
贾樟柯导演说,中国电影不能成为主旋律的专卖场,要有多样性。李玉想让观众看到,并非所有的电影都要宣传、说教,观众有着自己的判断与认知。李玉不想拍那些大家都觉得妥帖、舒服、感动的电影,她想要挑战大众的神经,挑战所谓的常识。“我还有愤怒,我还有激情,我还要战斗!”虽然前路并不坦荡,但李玉会坚持自己认为对的方向往前走。
返回